close

除夕夜不想回婆家怎麼辦 呂秋遠一句突破盲點

 

2019-02-04 10:00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

除夕夜回娘家吃飯合理嗎?網友們看法大不同。近日有位已婚婦女向時常

在臉書上評論時事的律師呂秋遠問問題,她問要如何跟老公溝通,偶爾

一次過年出國旅遊或者是除夕夜不用回婆家,而律師直言「這位囚犯,不

得你是關在監獄裡還是住在家裡,你的問題在於你有沒有老公」。

 

律師呂秋遠在他的《臉書》上提到,他認為這位小姐的問題在於,她的生

活完全被制約了,甚至失去了自主性,連回娘家吃飯都不行還怎麼談除夕

出國旅行呢?律師直言「這位妹子,家不治,何以治天下?你連平日都

不定,怎麼談過年?」

 

他認為,女子結婚不代表就是潑出去的水,「你媽養你這麼大,結果到了

婆家住,就因為某些不知名的原因從此不回家過夜,我要是你媽,肯定

會覺得你應該被下蠱了。」為甚麼嫁人後女子不能有自己的時間,必須把

時間都留給婆家,連回娘家都要看婆家臉色決定。

 

除了這點,女子的老公也是個關鍵。在女子的婚姻中,她老公完全是個隱

形人,律師表示,「我完全看不到他在你生活裡的角色,只看到你不斷

的壓抑自己,以為結婚以後就是失去自由,不能隨心所欲的做自己喜歡做

事。可是,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的。」

 

呂秋遠覺得,婚後與婆家同住就是寄人籬下,因為不論是婆家或是娘家,

都不是他們夫婦二人一起建構的家,「就算孝順也應該是對你媽,自己的

媽媽自己孝順,你為什麼要讓這個孝順的兒子把你拱出來當替身?孝順是

不能替代的,你這麼做,只會讓他習慣性缺席」。

 

最後他指出,這位女性只能先戰勝自己的膽小及不孝,重新審視自己的自

由之身。當你願意鬆綁在你身上的束縛,你才能真正的喜歡這段婚姻。

最重要的不是除夕能不能出國,而是能自由的回娘家吃飯,「先別談過年

了,談談你先生,該不該貼張尋人啟事了。」

 

而網友有不同意見,有些人認為娘家才是最應該孝順的,「本人膽大包

天,結婚十年,只有第一年在婆家過年。不用太羨慕我,敢就行了」、

「的確是老公的問題」、「老公家當然不會是妳家,自己婚後別失去自

我才為人媳婦要學習的,勇於拒絕讓婆家知道自我底線」;而有些人

覺得「溝通才是根本之道,老公的角色最重要」、「是誰規定除夕夜只

能在老公家吃的」。

 

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12813/3622702

 

 

舊習新思維 「初二回娘家」盼打破

 

 

(中央社記者謝佳珍台北4日電)出嫁女兒初二回娘家、女性生理期間不能持香拜拜,傳統習俗往往藏著重男輕女的觀念。內政部決定在3月的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討論,提出與時俱進作法,為傳統習俗注入新思維。

隨著時代不斷進步,民眾性別平等意識提升,在政府與民間婦女團體的努力下,台灣女性在各方面的權利有長足進步。

例如,2005年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通過決議,要全面改革貶抑與歧視女性的民俗儀典;2008年內政部修改祭祀公業條例,賦予女性享有繼承祭祀產權的權利,改變以往女性不能進入祠堂祭祖,名字不被列入家族祖譜的習俗。

農曆春節是華人社會最重要的節日之一,全家人會在除夕夜吃團圓飯、守歲,大年初二則是出嫁女兒回娘家的日子,這些傳統民俗禮儀已潛移默化、深植人心。

內政部呼籲配合現代環境變遷,以平等尊重的思維,改變男尊女卑、本家/外家的傳統觀念,例如除夕圍爐、初二回娘家習俗,建議以家族成員需求為團聚時間,而非傳統的婆家守歲圍爐。

內政部表示,3月7日、8日將舉辦「全國婦女國是會議」並提出「性別平等政策綱領」,其中「習俗文化」將是國是會議與政策綱領中重要的討論議題。內政部希望透過國是會議的討論,為政策綱領帶來與時俱進的作法,也為傳統習俗注入新的觀點與思維。

 

 

性平祭祀》女兒回娘家掃墓 家族照興旺
 

今天是清明,婦女新知基金會昨天呼籲全民共同推動性別平等的祭祀文化。婦

女新知副董事楊婉瑩鼓勵「女兒回娘家掃墓」,並呼籲內政部和勞委會將性別

平等思維納入禮儀師的考試評鑑。婦女新知指出,在台灣習俗中,女兒出嫁便

算是夫家的人。女兒的「祖」從此便不再是原生家庭,而是夫家,清明節也都

要留在夫家祭拜。

 

陽明大學助教林宜平指出,政府推行「兩個孩子恰恰好」,出現許多生了兩個

女兒的家庭。若依照習俗,這些家庭的牌位清明節都不會有子孫前來祭拜,

「政令如此,社會習俗是否也應該改變呢?」

 

林宜平的爸爸早在一九九六年,便決心要蓋一個沒有性別之分的祖墳,讓所有

林家的女兒往生後,不論已婚未婚,都可以回到祖墳享受後世香煙。

 

林宜平現場播放她一百歲姑姑回娘家掃墓的紀錄片。她笑著說,林家做了這麼

多「犯忌諱」的事,「但我們家族還是非常興旺,從來沒有受到神明的處罰!」

去年台灣開辦第一屆喪禮服務丙級職類技術士技能檢定,將古老的殯葬產業納

入專業證照制度。楊婉瑩指出,證照考試題庫中,一百五十一題的禮儀師考題

裡,有三十七題重複強調傳統禮俗中「男尊女卑」、「男內女外」的觀念。

 

這些題目包括長孫釘應由長男咬、靈位應由孝子供奉等等,在在暗示男性才是

子孫;在訃聞的撰寫考試中,也依傳統的父系模式,將「女兒排在兒子和媳婦

後面」列為正確答案。

 

楊婉瑩指出,禮儀師的其他考題多已符合現代社會需求。如懂得尊重不同族群

宗教,提及環保、公共衛生議題、甚至宣導超越死亡禁忌,建議預立遺囑,卻

獨漏對性別平等議題的反省,「難道性別禁忌會比死亡禁忌更難超越嗎?」

 

【2009/04/04 聯合報】@ http://udn.com/ 

 

 

 

女性祖墳留位 不是不可能
 

「男尊女卑的喪禮禁忌,早該被打破了。」祭祀文化男尊女卑的觀念,隨時代演進已逐漸被打破,彰化蕭家祭祖百年來首見有女性擔任主祭官;鹿谷林家祖墳為女性留位、也將女性納入族譜中,都是典型例子。

 

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賴友梅說,東華大學副教授蕭昭君在去年彰化社頭鄉斗山祠舉行的蕭家祖祭中,擔任主祭,打破百年來禁忌,成為該家族祖祭中首見的女主祭。這段經歷,已拍成紀錄片,下周即將發行,未來將成為性別平等教育的教材。

 

陽明大學助理教授林宜平表示,她出身南投鹿谷林家,家族在921大地震後,籌建家族墓園,擬訂祖墳管理辦法時,就明訂「凡是未出嫁或離婚的林家女兒,都可以回來」。她父親也在2004年重修族譜時,將以往一片空白的女性家族成員,統統還原重登入譜。林宜平表示,她們家女兒及女婿表現良好,加上父親及長輩觀念都很開通,才能有這種改變。

 

律師尤美女則說,她母親過世時,她為了爭取性別平等,曾與哥哥、弟弟與姐妹討論了很長時間,才達成喪禮不披麻戴孝、改戴佛珠,以及兄弟姐妹共訂列名訃聞等改進方式,顯示只要觀念溝通,男尊女卑的祭祀文化還是可以改變的。

 

【2009/04/03 聯合晚報】@ http://udn.com/ 

 

 

延伸閱讀:

 

[新聞] 誤會大了!催生金句「無後為大」竟與生子無關 https://tinyurl.com/y696zpx4

[新聞] 荷蘭的孩子到底跟誰姓  http://tinyurl.com/ydx7adz4 

[新聞] 回娘家年俗》64%媳婦渴望:回娘家吃年夜飯 http://tinyurl.com/nsjevd6

[新聞] 舊習新思維 「初二回娘家」盼打破 http://tinyurl.com/lvtpyde 2011/02/04

[新聞] 居禮夫人不正名 呂秋遠:可惜教育部和稀泥處理    https://tinyurl.com/yccpc87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孩雙姓 的頭像
    小孩雙姓

    小孩雙姓(《姓名權》平等)是世界潮流!

    小孩雙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