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清明,婦女新知基金會昨天呼籲全民共同推動性別平等的祭祀文化。婦
女新知副董事楊婉瑩鼓勵「女兒回娘家掃墓」,並呼籲內政部和勞委會將性別
平等思維納入禮儀師的考試評鑑。婦女新知指出,在台灣習俗中,女兒出嫁便
算是夫家的人。女兒的「祖」從此便不再是原生家庭,而是夫家,清明節也都
要留在夫家祭拜。
陽明大學助教林宜平指出,政府推行「兩個孩子恰恰好」,出現許多生了兩個
女兒的家庭。若依照習俗,這些家庭的牌位清明節都不會有子孫前來祭拜,
「政令如此,社會習俗是否也應該改變呢?」
林宜平的爸爸早在一九九六年,便決心要蓋一個沒有性別之分的祖墳,讓所有
林家的女兒往生後,不論已婚未婚,都可以回到祖墳享受後世香煙。
林宜平現場播放她一百歲姑姑回娘家掃墓的紀錄片。她笑著說,林家做了這麼
多「犯忌諱」的事,「但我們家族還是非常興旺,從來沒有受到神明的處罰!」
去年台灣開辦第一屆喪禮服務丙級職類技術士技能檢定,將古老的殯葬產業納
入專業證照制度。楊婉瑩指出,證照考試題庫中,一百五十一題的禮儀師考題
裡,有三十七題重複強調傳統禮俗中「男尊女卑」、「男內女外」的觀念。
這些題目包括長孫釘應由長男咬、靈位應由孝子供奉等等,在在暗示男性才是
子孫;在訃聞的撰寫考試中,也依傳統的父系模式,將「女兒排在兒子和媳婦
後面」列為正確答案。
楊婉瑩指出,禮儀師的其他考題多已符合現代社會需求。如懂得尊重不同族群
宗教,提及環保、公共衛生議題、甚至宣導超越死亡禁忌,建議預立遺囑,卻
獨漏對性別平等議題的反省,「難道性別禁忌會比死亡禁忌更難超越嗎?」
【2009/04/04 聯合報】@ http://udn.com/ 
 |
【2009/04/03 聯合晚報╱記者劉開元/台北報導】
|
2009.04.03 02:59 pm
|
|
|
「男尊女卑的喪禮禁忌,早該被打破了。」祭祀文化男尊女卑的觀念,隨時代演進已逐漸被打破,彰化蕭家祭祖百年來首見有女性擔任主祭官;鹿谷林家祖墳為女性留位、也將女性納入族譜中,都是典型例子。
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賴友梅說,東華大學副教授蕭昭君在去年彰化社頭鄉斗山祠舉行的蕭家祖祭中,擔任主祭,打破百年來禁忌,成為該家族祖祭中首見的女主祭。這段經歷,已拍成紀錄片,下周即將發行,未來將成為性別平等教育的教材。
陽明大學助理教授林宜平表示,她出身南投鹿谷林家,家族在921大地震後,籌建家族墓園,擬訂祖墳管理辦法時,就明訂「凡是未出嫁或離婚的林家女兒,都可以回來」。她父親也在2004年重修族譜時,將以往一片空白的女性家族成員,統統還原重登入譜。林宜平表示,她們家女兒及女婿表現良好,加上父親及長輩觀念都很開通,才能有這種改變。
律師尤美女則說,她母親過世時,她為了爭取性別平等,曾與哥哥、弟弟與姐妹討論了很長時間,才達成喪禮不披麻戴孝、改戴佛珠,以及兄弟姐妹共訂列名訃聞等改進方式,顯示只要觀念溝通,男尊女卑的祭祀文化還是可以改變的。
【2009/04/03 聯合晚報】@ http://udn.com/
|